- #传媒观点#【区志航与他的当代艺术:从“俯卧撑”中看到人生】 6月6日,以“裸体俯卧撑”闻名的行为艺术家区志航来到中大,与学生一起探讨当代艺术在当代的意义与可能。在他看来,当代艺术是在通过质疑改变社会,而这也是他想通过“裸体俯卧撑”所完成的。 🔗 网页链接
- #十五年新闻路# 袁凌在说到他所写的有关矿工特稿时,提到了特稿中的比喻:“什么样的比喻是好的?比喻既要传达事物现实的特征,更要有所延伸。它是比喻,但同时,它也是真的。” 我在这里:🔗 网页链接
- #传媒观点#【香港文汇网被指剽窃《人物》稿件 传统媒体如何保护版权?】3月13日晚,由于刊发《人物》杂志的报道《东莞制造》,香港文汇网卷入一场侵权风波之中。事实上,网络媒体未经授权直接使用纸媒稿件,擅自篡改标题等行为已不少见。维权成本过高或是其中一个原因。 🔗 网页链接
- #传媒观点#【范以锦谈马航报道:中国应建立允许媒体“犯错”“纠错”的机制】距马航事件已过去28天,中国媒体的表现着实令人大失所望。著名传媒学者@范以锦 认为,西方媒体允许报道不准确的信息然后不断追踪纠错,而中国媒体则追求绝对正确的报道,不敢报,就比人家落后了。 🔗 网页链接
- #传媒观点#【魏武挥:“周一见”是南都和新浪的合谋】前段时间,文章“火”了,南都娱乐周刊也火了。在此次事件中,南都娱乐与新媒体的较量也成为了人们争议的话题。有人认为南都娱乐输了,也有人认为它赢了。那么,专家学者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魏武挥 @张志安 🔗 网页链接
- 广东省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颁奖仪式。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胡舒立 为优秀论文作者颁奖。会后全体与会研究生与老师合影留念。
- 【研究生学术论坛】分论坛「新媒体于传统媒体」的七位同学已经展示完毕。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熊迅对各位研究生的研究和论文进行细致的点评,分析其优缺点,在分析框架、研究方法等方面给出意见。
- 【研究生学术论坛】展示结束后,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熊迅对各位研究生的研究和论文进行点评,给出意见。
- 【研究生学术论坛】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的岑碧霞分析了香港反国民教育运动的框架策略和媒介策略。她以学民思潮发布的新闻稿、声明、宣言等文本资料为研究对象,从中抽绎出其使用的框架和框架策略;再以学民思潮Facebook主页内容为基础,从中总结出学民思潮的媒体近用能力。
- 【研究生学术论坛】互动提问环节中,@范以锦 院长@张志安 教授成为大家争相追问的对象。面对暨南大学学子对于门户网站数据的可信度和可用度的质疑,@张志安 表示煽情新闻可获得高点击量,但专业性却不高。数据容易遮蔽专业主义的缺失,不能取代专业评价。
- 【研究生学术论坛】@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 院长@范以锦 发表《新媒体改变了社会,改变了我们自己》主题演讲。他表示,新媒体改变了社会方方面面,不可或缺,他列举此次马航事件中自媒体的活跃促使着专业媒体的发掘与求证。同时,他认为,当下传媒学子应注重培养专业素养、综合素养以及自身职业方向素养。展开全文
- 他曾发起“中南对话”论坛网,旨在为中国、南非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也曾在非洲调查中企对雨林生态的肆意破坏、中国人在象牙和犀牛角的走私贩卖等。他叫黄泓翔。他对中国海外企业有着怎样的理解?请看#传媒活动#【边做商人边做调查记者:汕头小伙走向非洲、南美】 🔗 网页链接
- #传媒观点#【《中国词儿》:互联网精神下的“众筹式”纪录片 】近日,采用“众筹”模式制作的历史纪录片《中国词儿》正式开拍。制片人@唐建光 :这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精神和思维下的纪录片发展模式。而对于众筹,他更大胆“预言”:2014年将可能是“众筹”爆发的年份。@Albor涌波 🔗 网页链接
- #中大传设院10年#【活动直播】"中国新闻与纪实摄影研究中心首批研究员聘任仪式暨理论研讨会"新闻摄影业界精英们针对广东独特的摄影界环境进行探讨,并对高校新闻摄影相关课程的设置提出建议。
- #中大传设院10年#【活动直播】第四届新媒体学术年会互动问答。深圳新闻网@王尧 问:新媒体时代还需要职业记者吗?李良荣教授:能把最好的思想传播出去的只有专业记者,他们结合专业理念和技术,给公众更多真相。唐绪军:未来的职业记者只有经济不受控制,才能为社会提供有独立思想、独立见解的报道。展开全文
- #传设十年#【院庆预告之新媒体学术年会】门户网站、微博、微信……新媒体时代到底还需不需要职业记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研究生院新闻系主任、教授唐绪军先生,将在院庆讲座上,与大家共同探讨。敬请期待!查看全文>>
- #公益技术#【论坛·另一面】短短的时间里,麻省理工学院和中山大学的学者聚在传播与设计学院,分享知识,共同探索人文理念如何与新科技新媒体相结合。在临别之际,让我们微博直播小组带您走进论坛的另一面。请戳大图@胡舒立 @张志安 @中大传播与设计学院 (请注意:配图中图文无关)
- #公益技术#【协同设计:公益技术与社会服务】万海:令我困惑的是,在将新技术用于草根阶层的公益活动时,其实人是有价值倾向的。这样的选择注定我们只能帮助一部分人,而这是不是意味着对另一部分人的不公平?朱建刚老师将此称为学者对良心的拷问。我们期待接下来的讨论可以找到答案。
- #公益技术#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钟智锦副教授介绍了她和清华大学@曾繁旭 共同完成的对十年来网络事件的研究,该研究分析了网络事件相关者的群体,发现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影响了网络事件相关群体的比例。
- #公益技术#【当公益遇到技术 一门课程的大胆实践】“这门课的全称是公益与协同设计,有22位同学来自传播学院,6位来自软件学院,由我和软件学院老师王青一起上课”@国风之周南 中山大学传播学院老师周如南介绍道。本次论坛上,中山大学“公益与协同设计课程”进行成果展,详情见长微博@胡舒立 @张志安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