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今之变:营养从不足─→过剩。 加上体力劳动减少造成的营养消耗减少,使肥胖症、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维生素过多症等有关疾病明显增多。
- 偏方治大病:一老友,患面神经麻痹,在北京各大中西三甲医院遍治三月余,不效,深以为苦。闻一民间老妪,非医,有偏方可治。访之。云:得之于母,且传女不传儿,不包治,但可试。在厨房中,用捣蒜罐捣不知何药,敷一小时,烧灼感明显。次日,面正。此不令各名院汗顔乎?余习医四十余年来,似此者不鲜。
- 病有需久治者:昨夜诊,一年届58岁老音乐家来诊,面色光鲜,精神饱满,其妹云患者如换一人,病大效。此人初诊时,由其妹带来诊治。气短声微,疲倦乏力,重度失眠,不唯不能登台,亦不能授课,面色黑灰,全身恶风,动辄汗出,食欲不佳。服八珍升陷汤加附子等近三月,日渐好转,云气力增,日可授课6节。展开全文
- 清头明目蔓荆子:近年来,治了不少以头晕,自觉思维变慢,伴视物不清的病人。辨证属气虚清气不升,用益气聪明汤,效果很好。偶然发现,其中的蔓荆子对于清头目的贡献力颇大。方药中如无此药则效大减,而将此药加入其他方中,也对清头明目有佳效。考本经云能明目坚齿,别录云,治风头痛,脑鸣。不虚。
- 郑重向博友推荐清平泰的微博,难得一见的好微博,朴素平实,且颇有文采。请大家有时间去看看。
- 本人发微博,只是为了与同仁交流,为患者解除疾苦,并不想与人在此开展学术争鸣。我曾在微博上说过,中医有各家学说,多家流派,其理不能以一概之,各家观点体会各有其道理,所以争论并无益于学术发展。对本人的观点有不同意见者,尽可以发表意见,但不要作人身攻击。而支持本人者,也不必与之争辨。
- 日前,一朋友为其母寻药,云其已病多年,五心烦热,入夜更甚,不能入眠。看其证乃阴虚火旺,嘱服知析地黄丸试之。孰料,服三天,病大减,一周近愈。病人及朋友喜出望外,我也深感欣慰。此药极便宜,但却有如此之效,也是初料未及的。可见中医治病,不论药之贵贱,只要对证,确能效职桴鼓。
- 也谈辨病与辨证:复习一下古今文献可以看出,中医其实是很讲究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在内经中,有很多有关病名的概念,也探讨了相关病的病因病机,发展规律。至伤寒杂病论,更是如此,首先,外感与内伤杂病两大类病是区分的;其次,从每篇的篇名也均是先辨病后辨证的;第三,在书中讨论很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