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性少数群体与“同志”这个名称的关系,在中文语境中(不仅是大陆),同志comrades可以等同于西方语境中的queer,它是一个伞式名词,涵盖了一切【挑战传统顺性别异性恋霸权对性别与性表现规范】的性少数群体,不能把它简单粗暴等同于是有“cpy爱好的男的”。异性恋霸权者一边说gay在性少数中占绝对优势,一边自己只能看见gay,并且把sexual identity/subjectivity的性主体身份直接简化成性行为。类比下 mansplaining,这种解释霸权是不是该叫heterosplaining呢?最初以“同志”代替“同性恋”,源自1990-1年林奕华策划的第一届“香港同志电影节”,本身使用的名称是“香港同性恋电影节”,但为规避当时的审查和舆论风险,改称“同志”。“同志”亦有取自“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之意,意在表示同性恋者反歧视求平等的事业仍有广泛发展空间。而后期由于性别、性取向认同与表达的流动性和多元性、且众多性/别越轨者都在社会主流范式外受压迫又反抗压迫,“同志”的涵义范围从指向“同性恋”扩展到“性少数”。从这个角度看,“同志”与英语语境下reclaim queer的用法相通。性少数群体自称“同志”,本身是queer combination of Chinese citizenship and socialism/Marxism,把性少数群体与中华的文化身份、种族身份、社会环境以及socialist/Marxist的意识形态结合。虽然是“少数”但不是“异类”,是志同道合者,指向一个共同联合的可能。性少数“同志”也是文化整体的一员,是社会的公民,而非自绝于“广大革命群众”。异性恋霸权者高呼让性少数把“同志”一词还给“普通革命群众”,就好比性少数说“我也是社会的一份子,我和你们一样都是公民,承担建设socialism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享有同样的公民权利”,异性恋霸权者上去就是一耳光“滚,你们也配和我们平起平坐?社会容不下你们。”queer与comrade在华语社会的语义联合,本身也在挑战欧美中心的全球化(或西化、同化)酷儿范式,挑战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对现代性与性主体身份的垄断。但简中特色机械理解的Marxism,却总是以“阶级”为名掩盖其他弱势社会身份与其他维度社会矛盾存在的可能,甚至能以国内的“经济基础”来否认queer ideology,完全是既不了解socialism/Marxism,也不了解国内的性少数群体(甚至对国内的经济社会形势有误解)。在国内的性少数研究领域,其实很早就开始分析社会经济状况,特别是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加入世贸组织、市场经济发展、城市消费主义兴起等客观条件对性少数主体性形成、酷儿空间发展与酷儿社群(community)聚合的影响。这些研究本身也在挑战酷儿研究领域的西方中心和资本主义中心,挑战西方-东方=自由-保守的二元对立格局,反对把现代性与西方资本主义捆绑,把其他地区的性少数叙事简化成“在落后保守的socialist社会被动承受迫害”。🇨🇳的酷儿研究既是在建构国内性少数的性身份主体性,也是在坚持文化的主体性。性少数群体自称“同志”,本身也是在post-socialist的年代,对socialist精神遗产的继承,带有联合性和追求平等的理想色彩,甚至具有泛左翼阵营的radical political potential. 从马克思主义酷儿理论的角度看,不仅酷儿需要“同志”,同志也同样需要酷儿。(转发里崆峒狗赶紧爬)参考Bao Hongwei老师的Queer Comrades:Gay Identity and Tongzhi Activism in Postsocialist China,周华山老师的 Tongzhi:Politics of Same-Sex Eroticism in Chinese SocietiesLiu Petrus老师的 Queer Marxism in Two Chinas收起展开全文
关于🇨🇳性少数群体与“同志”这个名称的关系,在中文语境中(不仅是大陆),同志comrades可以等同于西方语境中的queer,它是一个伞式名词,涵盖了一切【挑战传统顺性别异性恋霸权对性别与性表现规范】的性少数群体,不能把它简单粗暴等同于是有“cpy爱好的男的”。异性恋霸权者一边说gay在性少数中占绝对优势,一边自己只能看见gay,并且把sexual identity/subjectivity的性主体身份直接简化成性行为。类比下 mansplaining,这种解释霸权是不是该叫heterosplaining呢?最初以“同志”代替“同性恋”,源自1990-1年林奕华策划的第一届“香港同志电影节”,本身使用的名称是“香港同性恋电影节”,但为规避当时的审查和舆论风险,改称“同志”。“同志”亦有取自“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之意,意在表示同性恋者反歧视求平等的事业仍有广泛发展空间。而后期由于性别、性取向认同与表达的流动性和多元性、且众多性/别越轨者都在社会主流范式外受压迫又反抗压迫,“同志”的涵义范围从指向“同性恋”扩展到“性少数”。从这个角度看,“同志”与英语语境下reclaim queer的用法相通。性少数群体自称“同志”,本身是queer combination of Chinese citizenship and socialism/Marxism,把性少数群体与中华的文化身份、种族身份、社会环境以及socialist/Marxist的意识形态结合。虽然是“少数”但不是“异类”,是志同道合者,指向一个共同联合的可能。性少数“同志”也是文化整体的一员,是社会的公民,而非自绝于“广大革命群众”。异性恋霸权者高呼让性少数把“同志”一词还给“普通革命群众”,就好比性少数说“我也是社会的一份子,我和你们一样都是公民,承担建设socialism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享有同样的公民权利”,异性恋霸权者上去就是一耳光“滚,你们也配和我们平起平坐?社会容不下你们。”queer与comrade在华语社会的语义联合,本身也在挑战欧美中心的全球化(或西化、同化)酷儿范式,挑战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对现代性与性主体身份的垄断。但简中特色机械理解的Marxism,却总是以“阶级”为名掩盖其他弱势社会身份与其他维度社会矛盾存在的可能,甚至能以国内的“经济基础”来否认queer ideology,完全是既不了解socialism/Marxism,也不了解国内的性少数群体(甚至对国内的经济社会形势有误解)。在国内的性少数研究领域,其实很早就开始分析社会经济状况,特别是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加入世贸组织、市场经济发展、城市消费主义兴起等客观条件对性少数主体性形成、酷儿空间发展与酷儿社群(community)聚合的影响。这些研究本身也在挑战酷儿研究领域的西方中心和资本主义中心,挑战西方-东方=自由-保守的二元对立格局,反对把现代性与西方资本主义捆绑,把其他地区的性少数叙事简化成“在落后保守的socialist社会被动承受迫害”。🇨🇳的酷儿研究既是在建构国内性少数的性身份主体性,也是在坚持文化的主体性。性少数群体自称“同志”,本身也是在post-socialist的年代,对socialist精神遗产的继承,带有联合性和追求平等的理想色彩,甚至具有泛左翼阵营的radical political potential. 从马克思主义酷儿理论的角度看,不仅酷儿需要“同志”,同志也同样需要酷儿。(转发里崆峒狗赶紧爬)参考Bao Hongwei老师的Queer Comrades:Gay Identity and Tongzhi Activism in Postsocialist China,周华山老师的 Tongzhi:Politics of Same-Sex Eroticism in Chinese SocietiesLiu Petrus老师的 Queer Marxism in Two Chinas收起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