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暖人生」研讨会现场直播------ 凤凰卫视副总裁中文台台长王纪言:"「冷暖人生」更是一种守望,是一种吶喊。这一最古老的电视生存样态代表了一种电视人的生活态度,本分是每一位电视人要坚守的。" 「冷暖人生」研讨会现场直播------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前常务副院长徐泓:"热点不仅是一件事情的发生,还是当下社会中人们精神的最新走向。「冷暖人生」可以关注热点背后人们的精神状态,用文学来滋养它的纪实影像。" 「冷暧人生」研讨会现场直播 ------央视「星光大道」节目策划人薛宝海:"「冷暖人生」应该永远与热点同歩,媒体者也可以走近被访者的生活,开创一种体验式的纪录片新样态。「冷暖人生」的髙端并不是因为它釆访了多么髙端的人物,而是在于它的态度。" 「冷暖人生」研讨会现场直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雷蔚真:"「冷暖人生」的暖究竟该如何表述,它的出口是否只有一个?在新闻性与文学性的选择中,文学性是「冷暖人生」的优势所在,用文学性的影像手法表达人物故事可以将时间凝固。" 「冷暖人生」研讨会现场直播 ------ 灿星公司研发部总监徐帆:"对一个釆访人物进行长期多次的釆访,懂得釆访人物的内心,需要媒人感情的投入。一个釆访人物不仅拥有一面,如何挖掘出釆访人物刻板印象之外的另一面是我们需要努力的。" 「冷暖人生」研讨会现场直播 ------ 奥特莱斯(中国公司)影视部总裁谭飞:"「冷暖人生」能让我们看见看不见的历史,让我们记起不该被忘记的人。所有对历史感兴趣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喜欢的视角。「冷暖人生」是一档有温度的栏目,它为民间历史与口述历史也提供了一个有温度的陈述平台。" 「冷暖人生」研讨会现场直播 ------ 中国传媒大学纪录片教授何苏六:"「冷暖」在,大家对凤凰的印象就在。回顾「冷䁔」的十年图景,时间在这里并非仅仅是线性的,它还会形成一个圆,流水汇入后就会生成一面圆镜,我们看到的镜中人,其实就是自己。" 「冷暖人生」研讨会现场直播 ------ 「冷暖人生」主持人陈晓楠:"通过一个个细微的人物展现时代的记忆,这些人物拼接起来的就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一个新闻人物是有历史性的,一个历史人物也是有新闻性的,如何让一个热点人物具有超越时效的新闻价值,让他成为一个时代的历史记忆,是我们正在追求的。" 展开全文 「冷暖人生」研讨会现场直播 ----- 央视节目部副主任、「看见」制片人李伦:"「冷暖人生」让我想起了陈虻还在的日子。有「冷暖」在,我们就会安心。「冷暖」可以更关心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最高级的精神状态永远发生在人的内心。"它纪实影像的企图心或可更加含蓄地加以隐藏,更多地来让镜头引导。 展开全文 「冷暖人生」研讨会现场直播 ----- "「冷暖人生」很冷峻,有时甚至让人觉得冷清,但它穿越云雾仍然能让人看到希望,并非仅仅是失望的渲泄。"凤凰的定力会让冷暖人生永远坚持,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希望「冷暖人生」能够更好地利用新媒介的互动作用,发出它更大的影响力。 「冷暖人生」研讨会现场直播 —— 香港凤凰卫视副总裁,资讯台台长钟大年:"《冷暖人生》讲述的人生故事,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它的每个故事都有着很长的时间跨度 ,而非仅仅是一个点的行为展现。" 在金刚怒目与菩萨低眉的情感交错中,「冷暖人生」坚守十年并不容易。 [<冷暖人生>研讨会倒计时] 凤凰卫视的「冷暖人生」曾记录过很多普通人的一生,而它自己作为一位有着理想主义情怀的媒介见证者,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故事呢?9月9日上午8点半,资深媒体专家将齐聚燕园,用思考的力量探寻<冷暖人生>的背后十年。 【双“微”大战】微博是新浪的拳,微信是腾讯的掌,拳掌相交,有人大呼,微博要没落啦!就连@徐达内 的《媒体札记》,也开始引用微信上的消息。但微博在当下的意义在于建构了一个带有“公共领域”意味的平台,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政治生活中。而微信的“公共账户”,更像是一个进化版的RSS订阅器。 【讲座通知】27日(周四)晚,央视新闻中心庄永志老师将来到新传实务课课堂,通过解析《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经典栏目,分享他对电视新闻的理解和理想。欢迎旁听~~ 地点:二教421,时间:周四晚6:40 【国之殇,恸未央】几乎同时发生于中美的儿童袭击案件,完全不同的处理态度:仅一天之隔,美国政府、警方、媒体共同公开相关信息;反观国内,目前媒体报道内容大多来自民间采访,而政府集体噤声,甚至县委有关领导对记者确认信息的回应是“讨论这有啥意义?”——这种态度,只能带来更加深远的伤害。 【学术讲座通知】你知道什么是Infraethics吗?来听当代国际信息哲学和信息伦理的创始人、牛津大学著名学者弗洛里迪•卢恰诺的讲座吧!从哲学角度看互联网,探讨超历史时代的全球治理,更多精彩内容尽在11月3日 19:00,北京大学二教316,欢迎前来!@adorno陈刚 @北大新传徐泓 @北大新传院的许静 展开全文 #新闻周刊去纸化# 【回顾】80年的发展承载了《新闻周刊》的兴衰荣辱,从1933年创刊,到60年代的狂飙发展,再到数字化时代中的挣扎与转型。回顾《新闻周刊》的历史,您会怎样看待新闻的未来?【王军:以事实为目的,而非以事实为手段】“我记得《城记》出来之后,有官员就说新华社的记者写了一本书骂毛主席。我听到之后说,请他挑出来我哪句话在骂毛主席,我只是在写毛主席在干什么事,结果你看了之后觉得毛主席不好,与我的书没有关系吧?”王军相信事实最有力量,请看他对此的详细论述。 【中国自述】王军说,中国的故事不该只由外国人讲述;他推荐了刘香成编撰的摄影集《China, Portrait of a Country》,该书展示了88位中国摄影师眼中的中国,从日常生活中的画面来表述1949年以来的中国百态,照片讲述着当时的故事,故事串联起历史的脉络,纪实与历史充满张力地交织在一起。看看吧! 展开全文 【王军:疑心与自信】我在工作时始终处于高度怀疑自己的状态。但这并不是没有自信,而是经过怀疑的东西才有保证质量的信心。我能够,也愿意为我经得起怀疑的工作承担任何责任,比如我这几本书。 #每周一电影# 太多推荐给新闻传播学者及学子的电影,无非其中出现了记者的角色,且大多充满刻板印象。我们将于每周末推出关于媒体的影片,希望能引起反思与讨论。第一部要推荐的,是英国记者John Pilger的纪录片,它讲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媒体是如何与民主为敌。 🔗 网页链接 【张越讲座3】张越说,采访的时候,不要怕自己的问题“不高明”,不要动不动拿“记者范儿”吓唬人,要回到最真实的生活中,进行人与人的之间的谈话。这样的记者,是“忘我”的。 【《看见》北大研讨会7•吕新雨】从《生活空间》、《新闻调查》、《社会记录》、《面对面》,一直到今天的《看见》,我觉得它们的血脉是相通的。在频道改革越来越专业化、赚钱成为重要指标的大背景下,《看见》在央视内部承载理想,成为中国电视的核心力量,难能可贵。@上海吕新雨 @CCTV看见 #秦晖讲座# 【总结帖】有人说,共产党之所以能打赢内战,靠了得民心的土改政策。真是这样吗?秦晖老师认为,得民心者未必得天下,土改与民心无关,而是另有大作用。请看长微博。【记者要避免一种姿态】柴静:一个记者要做什么事情肯定不会预先宣扬,也不必把自己悲情化。《大公报》总编(张季鸾)曾说,大时代中的记者,下笔切忌嬉笑怒骂,要出自公心与诚意。现在微博容易助长一种“持镜自照”的姿态感。你要多问自己一句能不能做到?如果不能做到,就不要说了。(北大柴静讲座) 【广告头版的底线在哪?】我们不止一次看到过报纸头版刊登整版广告,但是当这一天,《羊城晚报》在头版宣布今天没有什么新闻比一部车的上市更重要的时候,不禁试问:新闻专业主义如何面对商业利益的侵蚀?底线在哪?@北大新传徐泓 @阿忆 @王辰瑶 @张志安 (图片来源@祺祺_津) 【辛亥革命的成果:言论自由】辛亥后压制消除,报刊蜂起,报人敢骂孙中山“大言无实”,敢列袁世凯“六大罪状”,敢称总统总理“中华民国公敌”,敢要求“根本取消”报律、“及时解散”同盟会……监督政府和公众人物,非常直率。它是20世纪中国言论自由最好的时期。@袁伟时 🔗 网页链接 【学界与业界:沟还是钩?】学界能否、如何给业界立标准?业界如何以实践影响学界?传媒学者张志安关于“当代中国职业记者的三个标准”与《财新》调查记者刘建锋引发争论,北大媒介观察从两位的微博评论中选取了来自业界、学界以及普通网友的相关观点。期待大家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