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微博屏蔽最近一段时间,连续出现多起引发广泛关注的网上实名举报事件。共同点在于,实名举报都是采用视频的形式,当事人直接就出现在公众的面前。有几点感想:
1. 正式的救济渠道在相当程度上陷于失灵。在一些事件中,事实与证据并无实质变化,此前走常规路径都不见成效,一旦成为舆情事件,立马就得到处理。 展开全文
- 被微博屏蔽看到有同行老师发出如下的质疑,这也是我的疑问: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是国家机关还是事业单位?是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还是二类事业单位?经费来源是哪?是否具备存储和保密的能力?2024年6月底,国家审计署发布2024年第1号审计结果公告,即《中央部门单位2023年预算执行等情况审计结果》报告,其中“利用政务数据牟利成为新苗头”被列为重点问题之一,共涉及4 个部门所属 7 家运维单位违规对外收费 2.48 亿元。翻看过去三年的中央部门单位审计报告,这一问题为首次披露。网页链接收起
🔗 网页链接展开全文
- 被微博屏蔽公开征求意见的部门规章草案,却不允许公开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是什么道理?如果只想听赞成的意见,那干嘛要公开征求意见呢?
- 被微博屏蔽由公安部与网信办联合起草的《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于7月26日正式公布,目前正处于公开征求意见阶段。既然是公开征求意见,我也想公开表达一下我的意见。《办法》拟推行统一的网号与网证制度,在我看来,这样的举措将带来极大的社会风险,并且作为部门规章,明显缺乏上位法依据。与2023年9月出台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相比,带来的社会风险有过之而无不及。首先,《办法》的真实用意,是如起草者所言是基于保护个人信息的目的,还是加强对个人在网络上的言行的管控?在网络实名制推行12年之后,超过十亿的网民都已经在各个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处留下认证所需的个人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推行网号与网证制度还有多少现实的意义?当初推行网络实名制,就是以保护普通公众的名义推出,保护的效果如何,大家有目共睹。这意味着,《办法》的推行与网络实名制一样,真正的目的是管控人们在网络上的行为,所谓保护个人信息云云不过是虚晃一枪,至少不是主要的目的所在。其次,网号与网证制度的实质是什么?形象地说,网号与网证制度就类似于疫情期间的健康宝,治理思路上如出一辙,只不过是将通过健康宝的社会管控日常化与常态化了。网号制度就相当于给每个人的上网行为安装一个监视器,所有网上的痕迹(包括浏览痕迹)都可一网打尽打尽地轻易加以收集。网证制度则意味着,上网或使用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服务,将在实质上成为一种需要经过许可才能享有的特权,如果相关部门不提供认证服务,个人就难以享有相应的互联网服务,包括但不限于发言、评论与其他服务。收起展开全文
- 被微博屏蔽公共事件的事实越来越无从得知,重大事故频出,是否涉及刑事责任或其他法律责任的追究之类的话题,完全从公共领域中消隐了,似乎这样的事故仅仅是一场不幸或是天灾。相反,私人事务越来越多地被拉入公共领域,在显微镜下细细加以察看,任何一点瑕疵都可能被上纲上线,想想也是挺荒谬的。
- 被微博屏蔽朱令案这么多年来一直受到高度关注,让很多人难以释怀,或许就是因为它撕开了温情的面纱,让人看到真实世界极为不堪的一面。读书能改变命运吗?不一定。正义一定会实现吗?不一定。那些高大上的单位真地是明亮洁净的象牙塔吗?不一定。其实一直就是如此,只不过以前有温情的面纱罩着,并且自己没遭遇过,让你误以为一切很美好。最近内蒙有一起冤案被平反,当事人周永刚在18岁时被指控强奸杀人,35年后终于等来无罪判决,而时年他已经53岁。这份无罪判决自然不是从天而降,除了当事人自己的努力,也是几代法律人坚守与接力的结果。虽然看起来等来了正义,但他与家人正常的人生已经被摧毁了。正义经常缺席,即便偶然到来,也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看到这些,很难不怀疑人生。试问,如何做到“不困、不惑、不忧、不惧”呢?收起展开全文
- 被微博屏蔽收到要求前台实名信息填写通知:“根据相关政策要求,现全网各平台50万粉丝以上的自媒体账号需要填写实名信息,填写后将在个人资料页展示。”之前出台100万粉丝以上实名的规定,很多人觉得与自己无关,其实但凡稍微了解一些我们这个社会的运作逻辑,就知道迟早就会轮到自己,只是时间的问题。就比如,现在是要求50万粉丝以上,接下来就可能是10万粉丝以上,再接下来可能就是1万粉丝以上。实名认证中除了个人身份信息,同时需要提供单位信息。为什么需要单位信息?方便让单位管你嘛。当然,我从一开始就选择的是实名。之所以一早就实名,不是像一些网友所想的那样,是希望通过实名来吸引关注。而是因为,之前个人微信公众号就未用实名,但很快就被知道是我的个人公号。既然如此,那就索性实名好了。虽然我自己从去年开设帐号时就选择实名,但我仍对强制实名的做法保留意见,认为不应该实名。想起不少人喜欢拿中学政治课本上的知识来教育我,说我连法律是统治阶级的工具都不懂。道理其实是一样的,这些人说的是实然,而我谈的是应然。事实上如何不代表应当如何,如果法律与公平无关,而只与统治利益有关,干嘛要用天平做象征呢?收起展开全文
- 被微博屏蔽从昨天开始,朋友圈就不断看到缅怀高耀洁医生的文章。很惭愧,起初我根本不知道她是谁,也不清楚她做过什么。然而,当年的河南血祸事件我是知道的,整村整村的人感染艾滋病,实在太过触目惊心。艾滋病这种在西方与后现代相关联的疾病,在当年的河南,却完全是因前现代因素所致:因贫穷而卖血,因血库被污染而引发艾滋病的蔓延。中国社会并不缺有专业能力与良知的人,但像高医生这样,专业能力、良知与勇气三者兼具,就少之又少了。至于为什么会这么少,想必知道一点国情的都心知肚明。让人唏嘘的是,高医生这样的人最终还是不见容于这片土地。耄耋之年被迫孤身前往异国,终老异乡,那份凄凉可想而知。幸运的是,有很多人在默默地关心她,有更多的人一直记得她。按《寻梦环游记》中的说法,人世间只要还有人记得高医生,她就没有真正离开。遗忘才意味着彻底的死亡。无论如何,有些事,有的人,是不该被遗忘的。收起展开全文
- 被微博屏蔽每次认真读“隐私保护政策”或“个人信息保护政策”时,都要惊出一身冷汗。我在北京居住的小区当初要推行人脸识别系统时是如此,最近看国内某大型游乐场的“个人信息保护政策”也是如此。权力与资本真是无孔不入,近乎疯狂地收集所有人的个人信息。一个号称要保护我们的安全,另一个号称要给我们提供更 ...展开展开全文
- 被微博屏蔽与其说是在缅怀一个人的逝去,不如说是在叹息一个时代的渐行渐远。其中深埋着很多人的年轻岁月,还有对未来的热切向往,以及内心珍视的诸多美好事物。那个时代所费心建立的制度与文化,如摧枯拉朽一般地被毁坏。猝不及防中迎来的新世界,与人们期望的相比显然相差甚远。毁坏很容易,重建却是难上加难。善于破坏而不善于建设,终于又回归到原来的轨道上了。似乎总是走不出历史的循环,这一点尤其令人悲伤。对于善于遗忘而不善于反思的社会来说,历史的规律在很多时候都显得异常残酷。泰坦尼克号巨轮沉没前的最后时刻,船上的人们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收起展开全文
- 被微博屏蔽微博前台是否显示实名,不是一项孤立的举措,本质上涉及对网络空间的治理,兹事体大。所以,有必要做更为周详的调研,多听取各方的意见。在决策与推行之前,至少需要认真考量与回答如下问题:1. 线下社会与网络空间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将线下社会以控制为主导的治理方式照搬到网络空间,是否能够起 ...展开展开全文
- 被微博屏蔽在我们这个社会,有两个特别值得玩味的现象。
一个现象是,立法机关就立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有些人却不愿意他人就立法草案发表不同的看法。实际上,既然是公开征求意见,说明立法机关愿意听取不同的甚至是批评性的意见。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人会认为自己比立法机关更有权威,好像别人发表不同的看法, 展开全文
- 被微博屏蔽到一个新的环境,各种手续都办得挺顺利。过程中感受到的被信任,让我有些受宠若惊。一件本来以为很费时的事,结果连证件的原件都没有被查核,突然就接到邮件通知说是办好了。相比于总是需要不断地证明你是谁,甚至连进出所在的大学都必须每天刷工作证,我的惊诧可想而知。
- 被微博屏蔽前些天就看到《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第34条规定的内容。老实说,我有些不敢相信,今天特地到中国人大网上查了草案的内容,才知道确实是真的。草案目前正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可以在人大网“法律草案征求意见”栏提意见(www.npc.gov.cn/flcaw/)。
对于第34条第2-3项的规定,我持反对意见,建议 展开全文
- 被微博屏蔽据报道,单是吉林电信就被查实,向境外诈骗集团提供8000多万条手机号码。互联网最大的短板就是人性,千防万防,内贼难防。当实名制遇上内鬼,结局如何可想而知。
- 被微博屏蔽法律事实与客观真实并不相同。法律上不支持原告主张的事实,不代表原告在撒谎,而有可能是事实发生过,但事后缺乏足够证据来证明。尤其是骚扰类案件,由于经常涉及的是一对一,双方各执一词,法律上则要求原告承担证明责任,不能证明就要承担败诉风险。这样的制度设置,对于被侵害方本身就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