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社交媒体强化了“沉默的螺旋”理论】《纽约时报》近日发表题目为“社交媒体如何抑制辩论”(How Social Media Silences Debate)的文章称,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媒体不但没有强化政治参与,反而削弱了人们畅所欲言的意愿。🔗 网页链接
- #下期推介#马航事件报道中,中国媒体为何屡遭诟病?为何完败国际主流媒体?请看魏永征教授的分析:“凌驾性的失落”。文章刊登在下月即将出版的《新闻记者》杂志2014年第4期。 ...畅读版【http://t.cn/8s4ZwCM】
- #公共危机报道,权威比快速更宝贵#@读报微园: “权威”的获得与时间的压缩,近乎有着天然的冲突。因为核实、考证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精力,建立多个信息源的对证,更是需要“等待”本身。在马航失联事件中,包括许多知名的传统媒体都在消息的发布上,忽略“权威”的重要性,同时又扩大了“快速”的必要性展开全文
【南都社论:公共危机报道,权威比快速更宝贵】灾难发生之后,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在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的极度饥渴与焦虑,也表明了信息就是生命的合理性。“快速”被认为是媒体的核心使命,也是推进危机解决的重要条件。🔗 网页链接
- 【中国媒体:拒绝悲情,回归专业】香港大学新闻与传媒学教授陈婉莹:诡谲的政治气氛, 纸媒的颓势,让中国媒体悲情弥漫。但回顾旧年,还是有媒体人坚守专业,追求卓越,他们是压不扁的玫瑰。 (分享自 @FT中文网) 🔗 网页链接
- 沪上两家报业集团即将组建成超规模的上海报业集团,解放、文汇、新民三大报将成为一个屋檐下共同立足、生存的“一大家子”!在全球报业普遍面临窘境之际,上海报业“大胆试、大胆闯”,做一个升级版的1+1集团,亦可谓创新之举。作为一个报人,吕怡然谈了自己的想法。via @东方网 🔗 网页链接
- 【本期推介】要让别人接受一个道理,是需要论证的,要以事实和逻辑去论证,要有论证的过程。而论证上的偷懒,有意无意地忽略论证的过程,只有结论而无论证过程,或者论证过程完全是狡辩,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病。@中青报曹林 《论证上的偷懒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病 》🔗 网页链接
- 【本期推介】当下中国,媒体审判和网络审判的现象的确值得担忧。影响法院办案和判决的因素较多,媒体和舆情的影响未见得是最主要的一个。在这种语境下,简单地比较中外,就显得立论不稳甚至有点可笑了。@展江 《一起“媒体审判”事件的传播讹误》 🔗 网页链接
- #新闻记者杂志创刊30周年#【@王辰瑶 :《新闻记者》是一本有情怀的杂志】新闻学是一个盛产问题的领域,真实性和公共性是其中的两大问题簇。一本好的新闻专业期刊应是问题导向的、有学理性、有关怀。
- #新闻记者杂志创刊30周年#【童兵:新闻记者杂志30年的坚持很不易】《新闻记者》杂志在30年间「红旗不倒」,始终坚持两点:一、追求和引领学术,二、关怀现实。
- #新闻记者杂志创刊30周年#【李良荣:新闻记者杂志需站在理论的最前沿】如今传统媒体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新形势提出了全新的研究课题,《新闻记者》杂志在理论上不要求深,要求新,应站在理论的最前沿,做到敏锐、尖锐、新锐。
- #新闻记者杂志创刊30周年#俞松年、魏永征、贾亦凡、吕怡然、丁法章等《新闻记者》杂志创办至今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回顾和分享了杂志的创刊历史。回顾30年,前任主编吕怡然很感慨:翻看三十年文选,很自豪却又很悲观,新闻前辈们高瞻远瞩,提出的观点仍很新鲜有活力,但这却反衬了如今新闻界仍存弊端。展开全文
- #新闻记者杂志创刊30周年#“新闻传播专业期刊的责任与未来”——《新闻记者》创刊三十年暨《中国传媒业的观察家与思想者》出版座谈会举行,与各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新闻记者》创办历史及经验、当前新闻传播业发展及新闻传播研究的关注重点、新闻传播专业期刊的未来发展。@文新新闻人
- #新闻记者杂志创刊30周年# @魏武挥 信息生产已不再是问题,关键是按需生产:利用数据监控功能,探测用户喜欢什么--探测;采用众包的做法,让用户满足用户,减少成本--众包;经营关系,让用户和内容形成网状结构。
- #新闻记者杂志创刊30周年# @魏武挥 媒介转型的三重门:1.富媒体文本,纽约时报的雪崩报道是典型的富媒体,但问题在于是否能进行商业复制;2.从媒体公司到数据公司,注重的不再是读者,而是用户;3.金融的发动机。
- #新闻记者杂志创刊30周年# @王辰瑶 专业新闻的未来畅想:一站式新闻服务,借鉴宜家淘宝的销售模式,形成大而全的超级媒体机构;新闻入口服务,开放API;针对不同共同体的新闻服务,社区报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新闻聚合服务,去伪存真,建立联系,呈现意义;新闻沟通服务。
- #新闻记者杂志创刊30周年# @王辰瑶 新闻业未来的可能路径:案例一,互联网时代逆势上扬的纸报--地铁报;案例二,传统纸媒的调试--卫报,通过重磅新闻、众包新闻、新媒体试验,做被接受的高质量新闻;案例三,新一代新闻组织--赫芬顿邮报,但其很难复制。
- #新闻记者杂志创刊30周年#@王辰瑶 认为,专业新闻的未来首先就要厘清目前面临的危机。目前讨论新闻媒体行业的危机,到底说的是谁的危机?新闻业的危机还是现有新闻模式的危机,还是新闻信息本身的危机,抑或是具体某一个新闻组织的危机?